我国碳纤维发展走出低谷,将迎来高峰
我国碳纤维的发展落后于日美等国,这是一个事实,落后就要挨打,我们同样明白这个道理。高端碳纤维材料关乎国防安全,民用碳纤维材料关乎生产和生活,不论哪个方面,我国都有必要在碳纤维制造水平上赶超他们。智上新材料近期看到多则关于国产碳纤维项目的新闻,我国的碳纤维发展正在走出低谷,即将迎来高峰。
3则关于国产碳纤维项目的大新闻
1、中国石化上海石化“1.2万吨/年48K大丝束碳纤维”项目正式开工建设,成为国内第一家率先突破48K大丝束碳纤维产业化技术的企业,我国大丝束碳纤维从研发试产成功走上规模化生产之路。
2、内蒙古九原工业园区,万吨级碳纤维生产线项目一期工作正在加紧建设中,该项目由光威碳纤公司主办,建成后可实现年产10000吨24K及以上的大丝束碳纤维产能。
3、吉林化纤与三峡集团将共同建设碳纤维项目,大力发展低成本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关键制造技术,推动其在汽车、轨道客车、风电叶片产品上的应用。
国产碳纤维发展道路崎岖,但希望就在眼前
我国的碳纤维事业发展可谓道路崎岖,是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。可能很多不知道,其实我国的碳纤维事业启蒙并不晚,跟日本时间接近,但是当日本正式走出第一步时,我们却因为其他方面的原因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,虽然也迈出了第一步,但后续的跟进却并不理想。
纵观国内碳纤维发展史,我们将其归纳为以下五个阶段:
1、举国体制,从无到有(1962-1982):该阶段我国碳纤维研究刚起步,国家高度重视碳纤维研发工作,PAN基碳纤维研制课题组、高分子复合材料物理研究室相继成立,建成PAN原丝试制能力约50吨/年,碳纤维长丝试制能力1.5-2.0吨/年,解决了碳纤维从无到有的问题。
2、尝试引进,于困难中摸索(1983-1990):该时期国家科委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承诺将给予资金支持,但由于碳纤维技术涉及国防等领域,叠加“巴黎统筹条约”的限制,引进过程举步维艰,经多次谈判考察,我国最终以450万美元从英国RK公司购入生产能力100吨(12K)/年的碳化设备,但运行效率较低。
3、“停滞”的十年(1990-2000):由于碳纤维生产的复杂性和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,国家虽积极组织各研究单位合力攻关但关键技术依旧难以突破,该时期只有吉化公司、吉林碳素厂和北京化工学院在维持小批量供货,其他研发单位陆续退出该领域。
4、“大干快上”,碳纤维迎来建设浪潮(2000-2010):在师昌绪院士的动员和国家大力支持下,科技部决定设立碳纤维专项,并成立专家组,将碳纤维列入863计划新材料领域。此外,大量民间资本的涌入也催生出一批碳纤维生产企业,据《2019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》统计,2000-2010年,拥有碳纤维项目的科研院所和生产单位达40家以上,投资规模超过300亿元,全世界碳纤维设备制造厂也迎来了中国盛宴。
5、大浪淘沙,优胜劣汰(2010年至今):前期虽有众多碳纤维生产企业但大多未掌握核心技术,叠加碳纤维生产制造投入大、建设周期久等特点,部分企业难以存活,行业开始经历“洗牌”,企业数量缩减至10余家。
恰逢百年之大变局,碳纤维行业的发展同样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,受制于人的现状虽然还在,但是赶超日美的希望近在眼前。国家的“十五”、“十一五”、“十二五”、“十三五”,到现在的“十四五”计划中,碳纤维行业的发展始终没有落下,正是有了国家的强力支持,才有了这个希望。相信再过10~20年的时间,提到碳纤维产业,中国将会是另一个高地。
文章转载说明:本文由智上新材料整理编辑发布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。